在文化铸市的序列中奋发有为 城事-四平站 李明伟 230141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四平站 > 城事

在文化铸市的序列中奋发有为

——《文化四平》主编张伟访谈录

2017-01-09 | 来源: 四平日报

res01_attpic_brief (1).jpg

  《文化四平》编辑部全体编采人员合影。 

  《文化四平》创刊两年,得到社会各界公认,《意林》《新文化报》等媒体纷纷选载稿件,其“名人殿堂”栏目推出的我市文化艺术精英,被吉林电视台公共频道制作成专题片在全省公映。2016年 5月,《文化四平》正式纳入四平日报社麾下,自此探索实施了文化事业新的运作模式,开启了崭新的办刊里程,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近日,就《文化四平》的创办历程和进一步做强做深做精刊物以及如何始终坚守核心价值观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该刊主编张伟先生。

  记者:张伟先生,在我们大力倡导“文化育市”“商旅兴市”的今天,您和“文化四平”编辑团队付出了很大心血,《文化四平》也越办越精,越办越好,创刊短短两年半时间,就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您能否谈一下您的办刊思路。

  张伟: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有目的,没有目的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目标。我们办“文化四平”的目的就是办成一本集“整合、挖掘、展示、推动”于一体的综合类文化刊物。具体地说就是整合四平文化资源,挖掘四平文化矿藏,展示四平文化形态,推动四平文化发展。有了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就有了方向,也有了办刊目标。我们力求办成一本纯粹的文化类杂志,办成一本传播文化知识和文化信息的杂志,办成一本品相品位俱佳的杂志,而不是普通的综合类大众读物。可能这样做费力不讨好,但我们绝不会世俗性操作。2014年年末第一期创刊,就固定了几个栏目,其中“旅游天地”栏目,就是在整合四平旅游资源上做文章,把四平旅游文化整合,由点到面,由面到场,形成一个宏观的旅游概念。旅游最重要的是“旅”字,四平旅游资源匮乏,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我们都拿不出羁留旅者脚步的硬件,又不能投巨资打造,那么,我们就应该在集约型旅游上做文章。这个栏目中我们设置了“春夏秋冬旅游哪里好”、“带着四平出发”等专题,把四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推介出去,让人们在旅游文化上有个明确的心理定位和坐标选择。我们刊登的旅游大策划,把田园风光和自然风光连接成一个弧线,让大家有一个心理判断,在旅游的话题上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埒才角妙,我们也欢迎更多的行家为我们提出更好的策划。这是旅游的话题。我们的“文化磁场”栏目,就是通过对地下废墟和地表小镇,两厢对应,挖掘出地下文化,展示出地上风情。比如我们把叶赫古城和叶赫小镇连接,比如我们把信州古城和秦家屯小镇连接,废墟是磁场,一极连着地下,一极连着地表,地表是无愧往生的风情小镇,废墟是庇荫后世的地下神明。就像秦陵,承受着后世的保护,而西安又享受着多少地下神明的恩泽?

  记者:据说白山、松原等政府领导很羡慕我们这本读物,甚至派专业人员来取经。

  张伟:霞振云从,他们来取经我们不会做任何保留,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各地文化差异很大。

  记者:吉林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在2016年10月9日和17日连续播出了四平文化艺术名人的专题片,解说词都是参考咱们《文化四平》杂志的文章,您知道这件事吗?

  张伟:这就是我们《文化四平》的目标,也是我们团队的目标。不久前《意林》杂志老总给我打电话,问我出几期了,可否选载?我说随便,多一个媒体宣传我们四平文化是好事,求之不得。确实,我们的“昨夜星辰”和“名人殿堂”两个栏目,不仅在我市,在省内也产生了较大反响。当初我们设置这两个栏目,目的就是在文化人才上有个小总结,四平的文化人才分布广泛,有的曾经为四平文化作出过相当大的贡献,有的现在依然在为四平文化做着苦苦的支撑,需要我们做一下关照。现在看,这种总结产生的效果我们自己都没想到。我们在“昨夜星辰”栏目陆续推出筱桂花、高盛连、李占学、周永贵、薛军等文化先贤,他们站在历史的天空,为我们四平文化提供着远程光照,他们用自己的文化修为,给我们提供着艺术给养,是我们四平文化的宝贵矿藏,我们以艺术的名义缅怀他们,追昔先人是因为我们要给后人留下一份文化线索,留下为人从艺的德艺准则。我们在“名人殿堂”栏目推出四平当下的艺术精英,邓文欣、张宇浚、林英玉、段昆仑等文化艺术长师,他们的文化名望和他们的艺术成就是我们四平文化的靓丽风景,代表了当下四平文化艺术的形态,是我们文化人的参照,我们以艺术的名义向他们致敬。因为此栏目影响较大,我们已经请示主办单位四平日报社,联系出版社,准备编辑出版“四平十大文化先贤”和“四平十大文化精英”两部书,也算是对四平文化历史做个收藏或者是阶段性总结。以后我们还要陆续推出“十大文化中坚”和“十大文化新星”等栏目,这些栏目是我们四平文化艺术的根脉谱系,已经萌蘖生根于四平大地,并会代系繁衍,源源不断地为四平文化续写锦瑟繁花,为文化育市谱写新的篇章,让四平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形态的城市。

  记者:做这些是否影响您的其他工作?比如写作,您可是正处于出成果的年龄段,长篇小说刚刚获得“长白山文艺奖”,您把精力放在这份工作上,会不会影响您的其他方面。

  张伟:老实说,确实有影响。我自2005年主动卸下领导职务,单位工作担子轻了,只是编辑一本季刊《大平原》,其余时间就是写作,每两年写一部长篇或者电视剧脚本,现在共九部,还不包括散文、随笔。现在我欠下的文字债很多,《人民日报》的牟哲、《吉林日报》的培光、《新京报》的老总约稿,我都没能兑现,他们都埋怨我。还有吉林省委要求省作协创建“北方文学高地”,长篇小说是重中之重,我又是被寄予厚望的作者。可自从办《文化四平》以来,两年多时间我连一个短篇都没写出来,更不要说长篇了。但我不可惜。我在写缅怀薛军的文章中提到过,是文化本体温度催促我,放下小说,抓紧。是文化人的良知催促我,放下小说,抓紧。那么我抓紧什么呢?这么说吧!如果活着的薛军看见有那么几个人在做一项整合四平文化资源的工作,尤其是给四平艺术家做一次历史性小结,他会很高兴,何况总结四平艺术家,少不了薛军,可惜他没看见。薛军走了,我不想所有的四平艺术中人向着那个方向,可那又是每个人的既定方向,无论帝王将相山野村夫,我拽不住他们老去的脚步,就像我拽不住我父母一样,我拽不住时光的每一寸。所以,趁离去的还没走远,趁活着的脚步还踢踏有声,我放下小说创作,投身到“文化四平”中,既是为离去的先贤扫墓,也是为健在的精英祝福。这两年时间,我们“文化四平创作团队”陆续推出了十位文化先贤、十位文化精英。我们又有着明确的办刊定位,那就是品位品相俱佳。文章决定刊物的品位,所以,写每一位文化艺术人的文章,我们都是认真又认真,拿出最佳创作状态,写出的文章不仅让被写者或者家人亲友满意,也要让读者满意。我本人写了六篇缅怀先贤的文章,四篇向精英致敬的文章,字数不超过四万字,可这四万字,却比我写一部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还累。

  记者:四万字的稿酬,和四十万字稿酬一样吗?

  张伟:《文化四平》能拿出稿酬吗?去年我们办季刊,全年的费用五万,是开明的市政府领导批的,其余社会资金没有一分我们也不想要一分,而且,我们从不把刊物当作商品去销售,到现在为止,文化四平杂志,我们没发行一本。我们的赠送范围包括铁路、机场、宾馆和高校图书馆,目的就是推介四平,全是免费。热爱文化的朋友很多,只要我们熟悉的朋友出差,我们就为他准备几套杂志,帮着推广。文化本身就是简约的,要想办一本高质量的杂志,就要有瘦削的打算。2016年双月刊,印刷就需要六万。哪还有稿酬一说?

  记者:《文化四平》之所以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是因为始终坚持了正确的办刊宗旨、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自己的办刊风格,强调地域性、历史性和审美价值,因而成为一本特色鲜明、贴近四平实际、贴近时代主题的刊物。我这样说准确吗?

  张伟:《文化四平》首先是四平发展、城市建设、旅游宣传的平台,展示多彩四平新形象的窗口,符合四平的实际情况。从受众定位来看,《文化四平》的目标受众定位在知识分子及机关干部。从受众群体的范围和数量来说,完全可以再丰富一些、精致一些,既注重品味又注重实用,使刊物办得大气、有深度、有影响力。今后我们要吸引有识之士为《文化四平》撰稿,展示四平的发展及东北文化的独特魅力,发表一些有思辨色彩的文章,重视草根文化、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立足四平,放眼东北,眼光要远,目标要大。既发表本地作家的作品,也吸收外地的文化能量,共同探讨四平文化的特色、四平文化的突破与创新,以开放性、包容性、东北性,坚持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担当,倾力打造一个公益事业的文化品牌。

  作为一个公益文化的品牌,相对于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实体性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和电视、广播等,《文化四平》显然是小众的,但这种小众的文化传播有着特有的广度和深度,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这是《文化四平》能够得以认同的理由,也是众多的专家学者和机关干部们学习、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每一个想深入了解四平、认知四平、感受四平的一个好窗口。

  我们关注变革时代的四平巨变,充分发掘和展现四平悠久的历史文化、各民族风情和旅游文化资源。特别是“四平旅游”这一栏目,发表的作品反映了四平“吃、住、行、游、购、娱”的美好现实,充分展示了四平的独特魅力。而人物和四平记忆等栏目,让四平的历史变得有迹可循,展示四平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些作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及时反映社会生活,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贴近四平实际、贴近四平生活,不低俗、不媚俗,内容健康,力求精品化。

  《文化四平》是一本公益性杂志,将进一步明确宗旨、服务社会,办出特色、办出品位,为传承弘扬发展优秀的《文化四平》,用优秀的文化艺术净化人民群众的心灵,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层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自身特色,打造文化品牌,为四平文化的发展,作出自我的努力。

  记者:请您结合《文化四平》当前的运作情况谈一下未来打算。

  张伟:《文化四平》不但有一支高素质的编采团队,从今年起也有了新的归属。四平日报社从繁荣四平文化、服务文化铸市的战略高度出发,已经将《文化四平》纳入麾下,除了从经济上给予有力的扶持,同时,还推进深度融合,在《四平日报》不定期推出以《文化四平》主要内容为主打的专题版面“文化时空”,受到各界读者广泛欢迎,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四平》的社会影响,为《文化四平》今后的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梦想是绚丽的,明朝是美好的,可以说,我非常有这样一种信心:在四平文化的阵地上,《文化四平》的妖娆风姿一定格外引人注目;在文化铸市的征途上,《文化四平》前行的步履一定铿锵有声。为梦想,为未来,我们必将倍加努力。今天的一切付出,都将转化为成就我们幸福家园的宝贵财富。

记者 赵艳红

责任编辑: 李明伟